四川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为夏令营学员开展学术讲座
2024年07月11日 22:45

本网讯:(李文钢 图文报道)7月11日是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夏令营活动的第五天,由四川大学的姜晓萍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孟溦教授为夏令营学员开展学术讲座,晚上是四个小组的学员第二次汇报论文。

一、讲座概要

上午,姜晓萍教授以《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为主题,为夏令营学员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解。姜晓萍教授首先指出,当前城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可能,如何在数智时代淬炼城市治理的韧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讲座主题分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追本溯源——城市韧性治理是何?二是价值目标——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为何?三是敏捷行动——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何为?

3B769

首先,追本溯源——城市韧性治理是何?在韧性治理的概念出场、内涵特质以及问题聚焦上,姜晓萍教授从说文解字解析了“韧”的字源,阐述了“韧性”概念如何从物理力学扩散至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最终应用到公共管理学。然后进一步指出了韧性治理具有冗余性、全周期、简约化的内涵特质,当“韧性”嵌入“治理”,便打破了科层制思维定式下的固化治理范式,为风险社会治理范式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价值目标——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为何?姜晓萍教授阐述了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智驱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感以及提升城市的风险防范能力。她强调,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的建设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幸福美好、聪明智慧、社会安全、治理韧性的城市环境。

最后,敏捷行动——建设智慧安全韧性城市何为?姜晓萍教授分享了敏捷行动的策略和方法:瞄准数智赋能韧性城市的关键领域,如平台赋能、沟通赋能等,并建议增强数智赋能城市治理的结构、系统、机制、场景和情感等方面的韧性。进而要在多种张力中找到平衡,把握集权与放权的限度,调和社会治理价值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促进主体结构在松紧关联中达成有机团结,平衡管理主体与生活主体的供需关系。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员们以讲座的主题为依托,结合各自目前的研究方向,向姜晓萍教授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整个现场氛围浓烈,同学们受益匪浅,并对姜晓萍教授的分享和指导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下午,一场以《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讲座,在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夏令营中拉开帷幕。主讲嘉宾孟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在场师生深入探索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新质生产力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讲座伊始,孟溦教授对本次学术夏令营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孟溦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首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这一概念的诞生恰逢国内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急剧变化,同时伴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战略武器,也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

孟溦教授在讲座中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如何融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这一概念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还分享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题目,凸显了学术界对国家需求的积极响应。孟溦教授鼓励在场学生思考新质生产力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联,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

在阐述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时,孟溦教授回顾了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历史,将其划分为六个重要阶段。她特别强调了创新驱动与新型举国体制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体制下如何优化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从“政府-市场”关系到“数字赋能”的视角,孟溦教授全面解析了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的多维视角,突出了主体能动性和技术嵌入的重要性。针对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孟溦教授提出了“创新导向”,剖析了科技评价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多重与冲突,及其科技评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模糊性和冲突。孟溦教授提出,科技评价目标的达成需依赖于制度行为的一致性。

孟溦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会。她与同学们的多次互动,展现了学术探讨的魅力,也为年轻学子们种下了创新思维的种子。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大家对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更是启发了本次夏令营学员积极思考新质生产力与个人发展规划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各会议室论文汇报概要

晚上,学员们在深入吸纳专家意见并融入个人思考之后,再次就论文的修改思路进行了汇报。他们不仅分享了自身的修改想法,还详细反馈了指导老师针对其论文修改所提出的最新意见,从而确保了7月7日指导老师所提修改建议的落实与闭环管理。此次汇报活动在四个会议室同步展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汇报在1号会议厅进行,行政管理专业的则在2号会议厅,社会保障专业的汇报安排在3号会议厅,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组的汇报则在4号会议厅进行。

(一)1号厅:土地资源管理组

首先,学员辜磊以《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外出务工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基于贵州省23个大型安置社区的调查》为题进行汇报后,杨睿老师指出“扶贫”说法不合适并不意味着不能用“易地扶贫搬迁”概念,建议是否可挖掘已有数据或进行必要的电话跟踪调查,从异质性角度出发完善论文论证过程、理论框架及结论与建议。其次,学员赵念一针对修改意见提出了两种论文的修改思路:一是现有基础上在“摘要”与“引言”部分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在引言部分增加国家政策的具体内容和老旧小区改造的研究现状,在困境部分将案例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开展示出来;第二种思路是在修改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老旧小区微改造协同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居民、居委会几者之间背后的逻辑关系与行为机制等更深入的问题。最后,学员刘芮羽结合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先对自己论文的不足作总结,并围绕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提出下一步的修改思路,找出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梳理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安全背后的机理、框架,而不是单一利用一个耦合协调模型来说明两者之前的权衡/协同关系。

17436

(二)2号厅:行政管理组

行政管理组学员按照顺序进行汇报,汇报后指导老师对修改意见再次进行点评。首先,王娜娜学员以《告知承诺制改革:非预期效果与未来进路——基于预期治理视角的分析》为题,详细汇报了其修改思路:优化论文题目、完善文本内容、深入分析预期治理理论与文章要素的契合性。杨志军老师对此点评,强调文章三个要素部分的写作需要通过案例研究进行佐证。其次,朱启珍学员以《基于S-CAD方法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政策评估》为题展开汇报,其修改思路主要围绕强化研究问题、精炼写作语言并优化文章结构。杨志军老师指出,文章的研究问题应聚焦到政策本身,而非政策执行。最后,冯英学员汇报了自己的修改思路。杨志军老师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从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梳理适应性治理理论,以提升论文的学术性和概念性;二是明确地方政府和调适行为的概念范围,从府际合作理论探讨新的内容,并关注政策协调话题,为论文写作注入新的学术活力。

1624B

(三)3号厅:社会保障组

首先,学员司俊霄汇报后,李文钢老师强调了论文研究数据分析背后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独特的理论假设,以确保研究结论的新颖性和深度。他举例说明了如《宗教捐赠行为与创业企业规模——基于控制幻觉理论的解释》一文,该文从宗教信仰角度实证分析了创业成功者的特质,既有理论支撑又颇具趣味性,与理论形成了有意义的对话。他还提到,除了关注老年人问题,还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增加理论假设以提升研究的深度,避免文章显得过于平实。其次,张奇学员简要汇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之前老师们提出的修改意见。李文钢老师随即指出,需要明确界定研究内容的性质,即是分析性概念还是描述性概念。针对“老年人数字失能”这一议题,李文钢老师认为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种现象,并建议学员学习优质综述类文献,针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的文献综述。他还鼓励学员,如果对已有研究内容不满意,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点。最后,华徐晶学员对文章内容进行了简短的讲解,并阐述了文章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的修改计划。李文钢老师对此进行了点评,指出文章在完整性上缺乏对现有相关研究概况的分析,无法充分体现研究的价值;同时,在问题的提出上缺乏现实意义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建议学员在撰写文章时,应以现实为出发点,确保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181F9

(四)4号厅: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组

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组,寇方学员就其《城市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一文进行了汇报。她提到之前李文钢和张领老师对论文的点评,指出了文献综述凝练不足、论文创新性不够以及未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等问题。针对论文的创新性,鲍老师建议将研究焦点改为城市(男性或女性)失独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化路径研究,并深入探究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失独低龄老人的现状;二是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三是解决问题后对失独老人的潜在影响。鲍老师还提到,如果继续研究原论文主题,可以采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其次,孙韵杰学员汇报了结合前几天老师们意见所做的修改,主要修改了标题、问题提出和框架部分。标题由“适应积极老龄化的老年教育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调整为“适应积极老龄化的老年教育发展优化路径”,使研究焦点更加明确。同时,他对问题提出部分进行了删改,以更突出老年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此外,他还调整了文章的逻辑结构,将分析框架与适切性分析独立成点,并增加了理论阐释的相关内容。孙韵杰表示,涉及观点和对策部分的内容将在夏令营行程结束后继续修改。最后,鲍庆祥老师对大家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进行了肯定,并希望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大家都能继续保持联系和交流。学员们也对鲍老师表示了感谢,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宝贵的夏令营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凝练问题意识、培育科学思维、增强学习素养。

21C5B

三、学员心得体会

辜磊:今年尊敬可爱的姜晓萍教授又来到夏令营,以《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为题进行汇报。首先以“人工智能”为引,说文解字式介绍了“韧性”的概念及演化。姜教授幽默风趣、充满思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事例详尽、洋洋洒洒,习惯从身边事例出发、从微小事物出发,深入浅出地融入公共管理的许多基础和经典理论知识,讲述中充满多学科交叉、多视角交融、多方法应用等特点,这离不开其宽广的视野和睿智的洞察,以及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善于在一般中把握本质的能力,不由感叹其大家风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孟溦教授作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前沿的、宏大的汇报。首先,孟老师结合“新质生产力”谈到了从大国博弈到个人的选择,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政府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需着重关注动态前沿、政策趋向。其次还提到了要谨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极端泛化”等问题。其次,孟老师结合自身课题写作申报经验,提到“先完成再完美”的思路,联想到以往写作“快写慢改”、“设定计划时限”的思路不由高度赞同。

张奇:夏令营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但同学们的热情却未曾退却。希望今后能在各位专家教授思想的指引下,继续扎实做科研,完成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公共管理研究。今天的讲座活动以“数智”“韧性”“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词,对我吸引力巨大,收获颇丰。尤其是姜晓萍教授对“韧性”的解读和分析,让我进一步思考这种具有延展性的概念的思考,比如“权力”“组织”“贫困”等等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而孟溦教授对新质生产力与科技研究的解读,则是让我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以及强大的学术活力。

经过几天的讲座培训,加深了对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认识。不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野,都极大地启发了今后的研究工作。通过论文评议活动,对所写文章做了修改思路汇报,在李文钢老师的指导下,重新梳理了文章的修改思路,同时也通过李老师对其他文章的修改建议,明白了如何去科学地进行公共管理研究,如定量研究的创新要点应该是对理论和假设以及背后因果的阐述。

易佳月:随着学术夏令营的第五天悄然落幕,我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感慨。今天上午,姜晓萍教授以《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为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城市的蓝图。她深刻剖析了“智慧”、“安全”与“韧性”三者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姚娜:我对下午孟溦教授的讲座《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感受较深,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和制度建设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场讲座不仅为我打开了视野,更让我对于如何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孟老师深入探讨了科技制度的内涵。使我意识到,与科技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公正、高效、激励创新的科技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能够引导科技力量聚焦于对社会最有益的领域,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讲座中还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它指的是依靠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全新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力具有高效率、低资源消耗的特点,是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比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物料浪费。这让我认识到,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应关注其对提升生产力质量的作用,鼓励发展更多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技术。

吕兴兰:今天有幸聆听了姜晓萍教授关于《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以及孟溦教授关于《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讲座。姜晓萍教授从“智慧”“安全”“韧性”三个层面讲授《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通过姜教授的讲解,学到了韧性不只是能应用到应急管理的研究中,对于其他领域也是可以用韧性的理念来进行研究。孟溦教授的讲座则聚焦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创新驱动与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以及在科技评价中的制度嵌入与能动选择。两场精彩的演讲如同一道道启迪思维的光束,为我揭示了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刻变革与未来趋势。此次学术夏令营就要接近尾声了,这场学术之旅即将结束,但学习之旅并未结束,未来我将带着此次的收获,继续前行,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

赵羽:今天早上姜晓萍教授就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了韧性治理的内涵及其特质,以及数字治理的伦理风险防范等内容,在这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在下午姜溦教授的讲座中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了解到了一些较为实用的人工智能APP在我们学习中的使用,从学术视野和技术使用两个角度为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晚上的论文评析中李文钢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文章的重点及修改意见,对于后续的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李娟:今天,学院邀请到了四川大学的姜晓萍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孟溦教授,两位教授分别以《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和《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题,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精彩的两场学术讲座。有幸聆听了两位教授的讲座,感慨颇深。姜晓萍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如何解释或解决,孟溦教授的《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两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复杂理论,还用丰富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我们接下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赵念一:今天我们迎来了姜晓萍教授和孟溦教授的讲座,收获颇丰。姜教授揭示了迈向韧性城市的必要性,强调以数智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韧性。她倡导的全周期、简约化的城市管理,旨在应对紧急情况,快速恢复并维持关键功能。我被“韧性治理的冗余性”这一概念所吸引,意识到在关键系统设计适度冗余对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的重要性。教授还提醒我们,在追求韧性的过程中,应保持人文关怀,坚守伦理原则。孟溦教授的讲座则聚焦于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提出新型举国体制是加速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她强调社会各界——政府、企业、学术界、公众——需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广泛的协作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两场讲座让我认识到,无论是构建韧性城市还是推动科技创新,核心都应以人为本,确保技术服务于人。晚上我们小组再次交流了论文,通过这几天的讲座,对论文进行修改,同时检验了这几天的学习成果。

林莲: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两场极具启发性的讲座。上午,四川大学的姜晓萍教授以《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为题,基于新冠疫情中智慧城市治理的经验,探讨了如何在数智时代提升城市治理的韧性。姜教授的分析不仅揭示了面临的挑战,也强调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性问题,指出构建能够应对危机、快速恢复并持续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是发展的关键。下午的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孟溦教授主讲,他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创新驱动与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深刻剖析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孟教授的讨论不仅提供了对中国科技创新现状的宏观视角,还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两场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提高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未知挑战,还是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前瞻性规划和科学管理,姜教授和孟教授的演讲不仅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启发。

刘芮羽: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在姜晓萍教授《迈向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和孟溦教授的《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讲座后画上完美的句号。回首这几日的丰富经历,我收获颇丰,每一场学术讲座都如同一扇窗,为我展现了研究领域内的新视角和新思路;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交流,更是让我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在学术研究和表达上的不足;老师们的指导如灯塔般指引我在学术海洋中航行,同学们的想法则如激浪推动我不断前进。这次夏令营不仅让我学到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我意识到,不管未来道路如何曲折,只要持续学习,勇于交流,就一定能在学术之路上越走越远。这个夏令营是我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将带着这些收获,继续我的学术探索!

一审|徐    欣

二审|张月娥

三审|廖承红

  • 上一条
  • 下一条
  • 打印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校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邮编: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