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贵州日报》第7版“理论周刊 黔言”整版刊发公共管理学院4名专家的文章,为如何更好地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和脱贫攻坚一线、基层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现将原文刊发如下:
努力搭建基层就业平台
陈文美
全国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贵州省今年毕业生规模突破20万人,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的双重压力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我省出台《十条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教师特岗计划、脱贫攻坚一线计划、青年见习计划等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毕业生基层就业机会,助推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度认识特殊时期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重要意义
有效缓解疫情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聚焦打赢“两场战役”,聚力稳定就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出台的《十条措施》将“扩大基层就业机会”放在十项举措之首,深度挖掘扩大基层就业岗位3.3万个,着实有效拓宽了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极大地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毕业生仍然首选留在城市发展,造成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毕业生不愿前往基层就业,导致广大农村基层严重缺乏人才,尤其此次疫情暴发暴露出基层在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人才匮乏,通过扩大基层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目前我省农村科技、基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规模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将有力地充实农村发展人才队伍。
落细落实特殊时期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
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力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主体,在择业取向上,要加强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实现就业面向多元化、就业岗位基层化。特殊时期,高校要创新就业服务理念,充分利用如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先进信息手段开展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结合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通过对主动到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发放奖学金,对到脱贫攻坚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减免助学贷款等“奖、助、贷、学”等方式,鼓励和激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应与基层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与基层单位探索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创新设置基层发展所需的学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增加体验式实践基层教育课程和企业订单式培养计划。
积极创新毕业生就业招聘方式。为更好将基层就业政策“礼包”落到实处,各高校要简化和优化就业手续,进一步转变就业服务观念,积极运用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AI、VR、视频等线上新兴创新招聘渠道,运用微信、QQ等常用的社交工具进行视频面试,并借助招聘网站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网站的视频面试功能,筛选适合基层就业岗位的求职者,提升供需双方的精准就业匹配度,减少现场招聘引起的疫情扩散风险。
努力提高毕业生基层就业待遇水平。如何让毕业生能在基层“留得住、干得好”,提高待遇水平必不可少。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工资待遇,缩短试用期,确保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支持当地政府设立基层就业大学生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工作中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可以高定级别或薪级工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还可提供专项安家费等。在同等条件下,职务不晋升、提升级别来提高工资待遇。
建立健全基层就业大学生人才发展机制。基层留人难,主要难在发展空间有限。发展空间包括晋升、入编和正常流动。通过适当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岗位比例、适当放宽评审硬性条件,建立向基层大学生倾斜的职称评定制度;在核定单位人员编制时适当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治理能力和应急能力提升等领域倾斜,适当提高三支一扶、村官、西部志愿者转正入编比例;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对基层就业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在考研继续深造、选调中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也可以设置绿色通道,定向吸纳招录基层就业服务大学生。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纪人、农产品流通、农业种植养殖、科研及深加工等领域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关链接:
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0401/Articel07003JQ.htm
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落地
吴帅
如何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进一步保障《十条措施》切实落地,迫在眉睫。结合《十条措施》中的“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措施,笔者认为,积极推进我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建立长效的自主创业舆论宣传机制。有效的舆论宣传,是保证自主创业政策被社会和毕业生知晓的重要保障。一是突出宣传重点,树立榜样。及时向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宣传国家和我省最新、最重要的自主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创业动态,避免滞后信息的宣传。宣传自主创业的典型人物,传播创业经验,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二是多样化的传播和反馈途径。在充分运用我省各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宣传自主创业政策的同时,应结合高校毕业生的阅读习惯和互联网技术,拓宽宣传渠道,运用新媒体,如开通公众微信号、微博、手机APP等进行宣传。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与交流。线上通过实时的互动,及时有效地解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性问题。线下采用培训、讲座等形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解答。
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技能培训。充分结合我省工业产业、农业特色的发展优势,在实践中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技能培训。一是重点围绕我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特征、学科特色等,分门别类的加强与从事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的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则通过发展产业,设立实践基地,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参与实践工作。通过实践,让高校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的管理方式,了解企业的经营运转、科技研发基本流程,为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二是重点围绕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各高校加强与涉及12个农业产业的企业合作,共同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重点应放在农业生产管理技能方面,可采取专家讲授、现场观摩、案例演示、毕业生动手实践等多种方法。通过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领办、创办农业企业的技能。
改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根据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要求,改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可做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首先,清理审批要件。及时取消无法定依据和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减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本和负担。其次,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对于手续材料齐全,符合自主创业条件和享受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审批事项,力争当日办结,让高校毕业生少跑腿。最后,精简审批环节。进一步取消不必要的层层把关和逐级审批的冗长环节。最大限度缩减审批层级和环节,保障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便捷化。二是加强法治保障。首先,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维权渠道。其次,各高校为自主创业毕业生进行法治教育,使自主创业毕业生能够依法创业,坚守法律底线。
强化内部监督。为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十条措施》拟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有效促进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保障这些政策得以实施,需要强化内部监督。一是强化纵向部门间的监督。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上级部门可重点监督下级部门对自主创业政策的解读程度、执行能力、协同效果等。二是强化横向部门间的监督。主要是同级部门之间的监督。同级部门之间的监督要厘清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对履职不力影响自主创业政策推进的部门,及时向上级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反映。三是强化纪检监察监督。主要是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
相关链接:
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0401/Articel07004JQ.htm
涉农专业学生迎来更多更好发展机遇
滕明雨
在疫情防控的紧迫形势下,我省始终将莘莘学子视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始终将高等人才的培育、引进和储备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十条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再教育发展、激励应征入伍和做好就业服务保障等,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将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广袤的乡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首先,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保障不漏一人如期脱贫。繁重的一线脱贫攻坚工作依然需要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也期盼着高校毕业生的激情参与和热血奉献;其次,精准扶贫时代是“乡村振兴”的时代,但人才振兴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正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广袤的乡村是贵州高校毕业生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再次,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体系。其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一直相对较弱。考虑到贵州当下农村产业革命的实际,“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生产组织、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大要素都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保驾护航;最后,《十条措施》提及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机会、增加编制岗位、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和再教育等措施都为2020届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深造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贵州高校“90后”毕业生的择业特点
学者曾对贵州高校“90后”毕业生的择业观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本着先就业后择业,近就业、近创业的就业价值取向;第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引导下,“创业”已经进入大学生的视野,“有创业意愿”和“在校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第三,调研显示,贵州高校毕业生选择去发达城市工作的占8%,在贵阳市工作的占14%,在地州城市工作的占20%,县级市工作的占35%,在乡镇、村寨工作的占23%。表明贵州高校毕业生有“故乡”情怀,大多数选择在县级或乡级的基层发展。特别是涉农专业学生,一线基层更是他们发挥才能的最佳去处。
涉农专业毕业生可以重点考虑的领域
目前省内与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直接相关专业有:植物保护专业(与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辣椒、刺梨、油茶产业等相关),园艺专业(与蔬菜、食用菌、水果、辣椒产业相关),茶学专业(与茶产业相关),林学专业(与油茶产业等相关)、森林保护专业(与中药材、水果、刺梨、油茶产业等相关),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与中药材等产业相关),动物医学专业(与生态畜牧产业相关),草业科学(与生态畜牧产业相关),水产养殖专业(与生态渔业产业相关)。另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两个经管类专业(与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相关)。
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首选基层就业,包括《十条措施》提到的各类大学生计划项目、机关事业单位的农技岗位和公共社会管理服务等岗位。近期看,农学类专业可以为脱贫攻坚、产业兴旺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管类专业可以为兴农兴教、社会治理和乡村发展规划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远期看,所有涉农专业毕业生都可以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锻炼专业技能,增长社会阅历,为后续择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也是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极大补充,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大有裨益。
涉农专业学生可以次选自主创业。原因有三:一是《十条措施》明确表示扶持5000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他们申办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可享受注册登记、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专项政策扶持,可谓条件优厚;二是“放管服”改革使贵州省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从登记注册到政务服务,政府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是贵州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尚待完善。家庭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传统的小户经营存量依然庞大;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地推动农业合作经营,但实践中多数农业合作社还不清楚该如何规范化运作。结合农民的需求来看,涉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农民提供各种农技服务、利用便捷的新媒体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利用社交工具和平台(如各种短视频、淘宝等)为农民提供营销服务,甚至在疫情影响农户备耕的情况下为农民提供农资、育种、物流、春耕托管等产业链服务。总之,对涉农专业毕业生来说,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当然,自主创业涵盖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各类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兴办方式也不一定是独资,可以多个毕业生联合发起,合作经营更能发挥视角多样、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
继续农业硕士专业进修也是涉农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选项。《十条措施》中提到,争取国家支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农业硕士侧重于应用,包括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八个领域,是高校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的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前省内农业硕士培养单位有两家,贵州大学的农业硕士侧重于农学类技术推广,贵州财经大学的农业硕士偏重于农村发展和农业推广传播。农业硕士是涉农专业学生的升级版,可以为贵州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新职业农民的培养和乡村振兴提供更个性化、更专业化和更多样化的服务。
相关链接:
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0401/Articel07005JQ.htm
提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心
王见敏
面对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复杂的态势,我省《十条措施》干货满满,导向性、操作性强,提振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信心。
把握一个基调。《十条措施》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主基调,每条措施均是“干货”,实实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
应对两条战线。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我省面临两个关键期出台的重要举措:基于疫情防控战役需要,打造面对“大学生”群体的“稳就业”预期,减少因为找工作造成的跨域流动现象;面对脱贫攻坚关键期,引导大学生流向基层、服务脱贫攻坚;
紧扣三大领域。一是引导大学毕业生人才向基层教育、卫生机构和农村流动;二是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流动;三是向企业流动,特别是向服务于十大千亿级工业企业和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流动。
挖掘四大优势。一是充分挖掘体制优势,打造由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队伍;二是深度整合体制内外的岗位需求,形成规模化岗位需求的资源优势;三是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形成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四是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后发优势,拓展人才需求空间;
服务五大目标。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看,该措施服务增规模、提质量、调结构、补短板、促平衡的五大人才发展目标,大学生就业提升了人才规模;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充实到我省人才队伍则提升了全省人才质量;引导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促进基层人才结构调整,补齐基层人才不足的短板,进而推动全省人才动态平衡发展的新格局形成;
整合六大主体。从本次岗位需求的单位性质看,该措施整合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军队、省内外企业、公益组织、毕业生等六大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
深化七项政策。该政策实际是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就业政策、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招考选聘政策、专升本与研究生招生的教育政策、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政策、残障大学生社会保障兜底的民政政策、大学生毕业生应征入伍政策的有效衔接与深化。
打通八条通道。一是通过国家层面的特岗计划、服务西部计划等选派一批;二是通过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招考选派录用一批;三是鼓励支持企业招收一批;四是通过东西部协作以订单式就业转移一批;五是通过专升本、研究生扩招等再教育手段解决一批;六是通过扶持和鼓励自主创业就业消化一批;七是通过应征入伍输出一批;八是通过民政兜底保障一批;
展现九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十条措施围绕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和十二个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导向性强,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向支柱性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流动;三是创新性强,通过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极具创新性;四是具有广泛性,十条措施涉及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五是联动性强,十条措施推动六大主体协作联动,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六是目标性强,十条措施中附有任务分解表,目标明确,责任到具体部门;七是操作性强,每项政策均立足现实需要,有责任人;八是站位高,本政策措施打通国家和地方资源、推动省内与省外资源协同、服务于省内外大学生就业,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谋划,展示了较高的政治站位;九是有温度,通过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残障大学生就业保障与失业大学生兜底保障等措施,充分体现了十条措施的“温度”。
十条具体措施,是促进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及时雨。然而,我们仍需要关注这些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通过增设编制等措施,可能挤压了编制余量空间;二是通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的岗位增加来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可能导致“体制内人才多、体制外人才少”的体制分布结构进一步失衡;三是增加了大量体制内人才,可能导致财政性薪酬给付压力剧增;四是本措施岗位增设主要是面向基层岗位,而基层人才流动性大,基层留人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还需要防止政策红利不被滥用,应推动各职能部门与市(州)、区县级政府单位制订分解措施,压实目标责任,让好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让“善政”提升社会温度。
相关链接:
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0401/Articel07006JQ.htm
-
上一条
-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