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多位导师在夏令营中集中开展讲座
2024年07月08日 22:51

本网讯:(李文钢 图文报道)根据此次学术夏令营活动的日程安排,7月8日由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五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做讲座,这些学术讲座主要围绕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展开。

一、讲座概要

7月8日上午,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宇航教授为学员们作了题为《AIGC与学术研究》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曾宇航教授介绍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史与未来,总结了人工智能兴起-发展-挑战-复苏-拓展的发展历程。接着,曾宇航教授从假设、目标、输出规则、范例四个方面讲述了学术研究Prompt的万能格式。其中,假设内容包括设定AI承担的明确角色、所具备的技能以及输出内容的语调和语言风格;目标包括生成的总目标描述、上下文背景、关键词、负面词等;输出规则包括文本格式、风格、长度、策略等;范例即文本应该遵循的格式。随后,曾宇航教授以“讯飞星火”APP为例,运用上述Prompt万能格式为学员们作了演示,学员们也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了操作和实践。最后,曾宇航教授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工具,它可以辅助我们完成枯燥的工作,但是创意、创新、结构设计还需要我们来完成。

85972

紧接着,杨志军教授为学员们作了题为《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科学设计》的专题讲座。杨志军教授从三个方面做了分享。一、如何提出好的问题?二、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三、如何建立分析框架?

首先,杨志军教授首先介绍了“日常发问法+工作经验法”“6W2H分析法”两种论文提问方法,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发问,发问的关键在于对差异性现象的敏锐把握。他强调,提出一个好问题要遵循发问必须直抵要害、发问要敢于质疑、问题要小中见大、只提一个问题这四个原则。针对“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的问题,杨志军教授总结了做好文献综述的五个方面,即文献必须是全面的、文献必须是新近的、文献必须是权威的、文献必须是相关的、引用文献要忠于文献内容。随后,他介绍了方法、论点、视角法,路径法,类别法,直陈法,递减法和炼化法五种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最后,杨志军教授介绍了建立论文分析框架的方法——二维四象限(2x2矩阵)法,为学员们构建论文分析框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0E878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与两位教授积极互动,结合讲座内容和自身感悟积极向教授们提问请教,现场气氛热烈,讨论不断。

下午,李文钢副教授和王武林教授为学员们作了学术讲座。

李文钢副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部分展开:第一,论文怎么写和写什么?李文钢副教授首先解答了如何撰写论文的问题,强调了文字表述的重要性,并提倡通过不断练习来达到熟练的程度。在论文写什么方面,他指出选取一个具有独特视角的选题非常重要,因为优秀的选题是高质量研究的基础。第二,田野调查的价值。李文钢副教授指出,田野调查是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属于经验研究的一部分。他阐述了田野调查的特点,即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长期相处,形成带有情感的研究经历。第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李文钢副教授讨论了如何从田野调查中发现问题意识,这通常需要对某种现象有深入的了解或个人的参与体验。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要求:熟悉特定研究领域的理论;通过田野调查探索社会现象的共性与个性;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确保研究的学术性。最后,李文钢副教授强调了阅读学科经典和最新研究论文与开展田野调查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关系。通过这种交叉互动,可以更全面地拓展学术视野和提高研究能力。

8BF09

王武林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政策与实践,分三个部分展开:一是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征。王教授首先通过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并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三个显著特征:速度快、规模大和不平衡。二是老龄事业的成就与挑战。成就方面,王教授总结了四点:思想认识的深化、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加强以及养老服务的提升。挑战方面,他提出了两大问题:短期内需解决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医养结合不紧密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成熟等问题;长期来看,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农村老龄工作的不足和经济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持续关注。三是养老服务政策与实践。王教授利用老年人养老的“9073”格局的金字塔模型,明确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性。他强调,单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保障范围有限,应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以实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最后,王教授建议学员们在提出政策启示和建议时,要尽可能微观和具体,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

8903E5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在室外还积极向王武林教授请教,讨论学术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C39C6

晚上,张领教授以“质性文章写作”为主题向学员们作报告。报告按照文章写作结构,依次从文章的选题、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语等内容展开。首先,张领老师指出高质量的文章源自高质量的题目,并总结出“观点直接上标题”和“问题或研究对象上标题”的选题经验,接着就描述式、解释式和探索式三种写作范式分别举例说明,强调每种范式的写作特点和注意事项。其次在摘要写作中一定要有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三部分内容,并尽可能在摘要第一、二句中体现出创新点。再次,张领老师指出文章引言要有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政策与实践的差距、同类事物比较中的差距,体现出问题意识。最后,张领老师强调,文章结语部分占比应为整篇文章的五分之一左右,并且结语不是简单的前文总结,要有理论的探讨与升华。

2CB7919

二、学员心得体会

在今天的讲座中,首先聆听了曾院长关于“AI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的精彩讲座。曾院长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工智能,尤其是GPT技术,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和影响。介绍了“AIGC的历史与发展”“prompt万能格式”等科研干货。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使得文献检索、资料整理乃至初稿生成等写作过程更为高效。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和文献时,人工智能能快速提供相关信息,显著缩短研究周期。但其无法完全理解研究者的创新点和深层次逻辑,这些仍需要作者亲自把握,具备相关的科学素养与理论基础。人工智能应被视为学术写作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者。我们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同时坚持批判性思维,保证学术研究的深度与质量。杨志军老师分别从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如何建立分析框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解读了“差异性发问与过程性发问”“信号机制”“文献综述五大方法即:论点视角路径法、类别法、直陈法、递进法、炼化法”。晚上张领老师介绍了文章三种范式:描述式范式、解释式范式、探索式范式,给予人深受启发,告诉我们好的研究应该是怎么样。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曾宇航院长的讲座让我认识到AIGC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杨志军老师的分享则教会我如何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综述和建立分析框架,为写出一篇扎实的论文打下基础。李文钢老师的讲解强调了田野调查中提炼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让我对选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王武林老师则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政策与实践,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后,张领老师的质性文章写作讲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些讲座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让我更加明白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需要研究深度。我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努力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朱明莉今天是夏令营第二天,在5位老师学者讲座中,我领略了AIGC的科技魅力,学习了公共管理写作的精准表达和田野调查的实地探究,掌握了质性文章写作的深层次分析。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我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为我未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也认识到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写作中也需要应用到老师讲授的内容,激励我改正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刘芮羽今天听了不同老师的学术讲座,讲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曾宇航老师、杨志军老师、李文钢老师、张领老师都提到了在论文写作中需培养问题意识,敢于提出问题,找问题,这对我有诸多启示和认识。其中曾宇航老师讲述的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让我认识到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我们的科研学习不是一句简单的语言描述,首先需要你对它在角色、技能、个性等方面做出假设;并完成目标的具体描述,越详细越具体越有利于生成想要的内容;同时,需明确输出的格式、策略、步骤、长度、风格等。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学术研究中,作为辅助科研学习的工具,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科学的发展。王武林老师围绕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政策与实践的讲解,让我感受到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今天的学术讲座,几位老师分享了他们学术研究的方法,这让我受益匪浅。曾老师从AI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上,启发我们合理使用智能工具提升论文写作,大数据的飞速发展,让AI写作的浪潮推动我们更便捷的整理学习内容,但要清楚认识到的是,这也对我们的学习积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需要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加强的。杨志军老师展开《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科学设计》讲座,开门见山提出6W和2H,从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如何建立分析框架三个方面殷切指导。李文钢老师就《从田野调查中提炼问题意识》展开了讲座。能够让我明白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提问,学术发展在于不断有效且持续性发问。此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到解决问题,会对我们的学术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赵念一今天有幸听取了曾宇航教授、杨志军教授、李文钢副教授、王武林教授及张领教授等多位老师们的经验和知识分享。这一天的培训对我未来的学术写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不仅教会了我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对学术写作的深层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写作好的论文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还需要有问题意识与发现反常识问题的敏感性。教授们的经验分享,无疑将在我将来的学术道路上起到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我将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我的研究和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冯碧楠在学术的海洋中,我有幸聆听了一系列关于前沿研究与写作艺术的讲座,它们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我对学术世界的深刻理解。早上,曾宇航教授的《人工智能与学术写作》讲座中提及,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辅助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甚至能参与论文初稿的撰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然而,这也引发了我对学术原创性和人文思考价值的反思。我认为,尽管AI工具提供了便捷,但学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仍不可替代。未来,我们需探索如何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学术研究的本质和伦理。杨志军教授的《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设计》则如同指南针,为我指明了公共政策研究的严谨路径,强调了科学方法论在论文写作中的不可或缺。下午,李文钢副教授的《从田野调查中提炼问题意识》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田野调查的认识。他教导我们,问题意识的提炼不仅是对现象的观察,更是对深层次社会结构的洞察。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研究始于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捕捉和深刻反思。王武林教授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政策与实践》则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窥见了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挑战的多维面貌。他的讲解让我认识到,老龄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其复杂性与紧迫性呼唤着跨学科的深入探讨。晚上,张领教授的《论文写作与规范》宛如一把尺,丈量着我学术写作的标准与边界。他细致地阐述了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强调了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更深化了我对学术诚信的理解。综合这些讲座的内容,我深刻感受到学术研究是一项既宏大又精细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既要拥有广博的视野,又要具备精深的钻研。人工智能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但学术的本质——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道德责任——始终是我们前行的灯塔。在这些讲座的启发下,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不忘关注社会变迁中的重大议题。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学术规范的坚守,我们能够在知识的殿堂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数据对有些人来说是水,对有些人来说是牛奶,取决于是水还是牛奶,就在于算法,听了曾宇航老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讲座,进入到人工智能和算法的世界,意识要对人工智能搜索进行学术培养与技巧运用,以满足对人类高阶知识与符合自身场域的学术写作的需求。杨志军老师从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如何建立分析框架三个方面展开《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科学设计》讲座,指出社会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差异性发问,差异性发问的核心特征是反常识和反直觉,而我不禁产生一个问题,由于反常识反直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直觉判断常识理解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反,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认知,那如果人类拥有的知识足够多,经验足够丰富还存在反常识的问题吗?其次,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邻避运动与反邻避运动反映的事实研究与理论机制,研究问题不应停留在事实层面,而应专注于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回答,这也解答了我对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转化的疑惑。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也分享了许多理论知识与学术经验,使我受益颇多。

谢 春:今天是受益匪浅的一天,有幸聆听了五位教授关于管理学科相关知识的精彩讲座,每一位老师都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曾宇航教授分享的AI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关系,开启了我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全新视角。它不仅能提升研究效率,我们还能在某些方面实现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双重拓展。杨志军教授强调了问题意识的系统形成与方法论的重要性,为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论文撰写方法。李文钢教授的《从田野调查中提炼问题意识》讲座则是一场对实地研究思维的精彩阐释,教会我们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炼关键研究问题。这次学习经历无疑将为我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启示和指导。

庞升丽:在学术夏令营的第二天,我沉浸在充实的学习体验中。根据夏令营的活动安排,我得以聆听来自学术界诸多知名专家的精彩讲座。从早上八点半开始,直到晚上九点,老师们源源不断地传授着学术研究的宝贵知识。上午八点半,曾宇航院长以其深厚的学识为我们开启了关于AI生成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的大门。他的讲座不仅让我们了解了AIGC的历史和未来趋势,还教授了我们学术研究中的Prompt入门技巧、万能格式以及具体的操作练习。曾院长的讲座内容丰富,让我们对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紧接着,杨志军老师以其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科学设计。他引导我们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学习:首先是提出高质量研究问题的技巧;其次是撰写文献综述的要点;最后是构建论文分析框架的方法。杨老师强调,提出问题时,应确保问题的真实性、学术性和针对性,同时要有勇气质疑,做到以小见大。在文献综述方面,他提醒我们要避免内容不完整、逻辑混乱、避重就轻和只述不评的误区。他还详细介绍了五种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论点、视角、路径法;类别法;直陈法;递进法;炼化法。这些宝贵的建议对我们改进学术研究能力大有裨益。随后,大家享用午餐并稍作休息,然后又投入到下午的学习中。下午两点半,李文钢老师以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为我们带来了《从田野调查中提炼问题意识》的讲座。他不仅分享了珍贵的研究调查经验,还逐步分析了理论,并注重培养我们在田野调查中的问题意识。下午四点,王武林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深入讲解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机制的研究。他首先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然后详细介绍了我国老年政策机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晚上的讲座由张领老师主持,主题是质性文章写作。张老师从论文选题、研究范式到论文的各个细节,如摘要、引言、关键词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通过多个案例的深入分析,他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专业和生动的指导。每一场讲座结束后,老师们都为学员留出了提问时间,并耐心地对学员们的疑问进行解答。

张国涛:今天,在听完五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后,我深感收获颇丰。曾宇航院长的演讲,教会我们如何去训练AI以及运用AI来写高质量的论文,也让我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巨大潜力。杨志军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去提出好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建立分析框架。还教会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去完成我们学术论文的写作。李文钢老师强调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怎么去进行实地调研,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培养问题意识。王武林老师为我们讲析了当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政府的对策以及养老的格局建设,为我们以后对社保问题研究提供了方向。最后,张领老师从论文选题、标题、关键词、引言等方面,为我们讲析了论文的写作技巧,为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宝玉:今天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既涉及AIGC与文章写作,也涉及田野调查等相关内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差异性发问”,也就是“反常识或反直觉”,这是我第一次真实的理解到这一词,我也联系了自己的文章内容,确实发现文章中问题意识不明确,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进行修改的部分;其次是二维四象法(2×2矩阵)的制作,目前只需要注重两个维度和两个标准就可以达到写作要求。二维四象法是文章中的分析框架,也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构思、严肃对待才能写好一篇文章;最后是文章选题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部分,标题决定着文章质量,标题写得好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写好标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标题要直接体现文章观点,二是标题要体现问题或者是研究对象。我想,学术讲座的意义便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方:今天一天的讲座内容丰富而精彩,让我深受启发。曾宇航院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AIGC,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让我对讲座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准确有效的运用AI,辅助自己进行更好的学术创作。在杨志军老师的讲解中,我学习到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要注重差异性发问;也学会如何使用四象限来建立分析框架。同时,杨老师也提到五种写文献综述的方法,我还没有全部掌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需要加强自身学习。其次,通过李文钢老师和王武林老师的讲述,我了解到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及其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张领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让我学习到很多论文写作的技巧。今天讲座的氛围让我十分享受,那种专注和投入的感觉,让我更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吴 迪:从AI·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到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科学设计,再到从田野调查中提炼问题意识,今天各位老师的学术讲座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中,要提出具有差异性的反常识问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常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敏锐地发现反常识问题的存在。事实上,生活与学习是“知”和“行”的两个方面,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具体主要体现在调研与读书当中,而问题意识则作为一个桥梁将两者连接起来,将三者稳定结合方能渡己。在后续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进行实地调研、打好理论基础、构建问题意识,全方位提升自己。

张蜻蜓:今天由于参加其他培训,只听了张领老师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听了张领老师的讲座,对写作论文,如何写一篇好论文有了深刻的理解。首先,张老师将论文分为三类分别是描述性论文、解释性论文、探索性论文,并详细说明了每种论文该有的文章布局,比如描述性论文就重在解释清楚一件事情,并将其理论化。其次,老师讲了该如何定标题,提出了“观点上标题”的核心理念,我从老师的讲解中受益颇多。最后,老师详细讲了论文的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论、建议几部分的写作思路和注意事项,我认为这如同我日后写作的指南针,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

罗娜娜参加夏令营的第二天,我们主要是听公共管理学院的专家教授开展的讲座,每一位老师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或者如何提炼论文的问题意识。其中,曾宇航院长向我们讲解了当下热点AI生成式论文,对于这个不仅仅是简单的需要命令输出,更多的是对于如何将AI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减少我们部分工作量。对于AI的回答机制,曾院长也讲解了其中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去训练AI,通过指令的准确表达得到满意的AI结果。对于杨志军老师的论文设计讲解中,让我了解到了对于论文的文献综述该如何去做以及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在撰写论文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一个本科生,是踏入学术的第一个门槛。同时,李文钢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做好田野调查。此外,王武林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当代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和养老格局。最后,张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篇论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让我可以更好的掌握论文写作,了解论文内部原理,今天收获满满!

吕兴兰通过今天一天各位教授的讲座,令我收获颇丰。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曾院长讲述的《AIGC与学术研究》,在传统学术研究纯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最新的AI辅助工具,有意识的利用AI技术处理大量烦琐的事务,协助学术研究。另一个是杨志军教授对《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科学设计》的讲授。杨教授提出在学术研究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和怎样建立分析框架,这些对于正处于学术研究初始阶段的我们大有裨益。学到了提出好问题的6W2H法,文献综述的五种方式与二维四象的分析框架,这些大大训练了我的学术思维,也使我越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

今天是夏令营的第二天,十分荣幸的听了曾宇航院长、杨志军老师、李文钢老师、王武林老师和张领老师的讲座。曾宇航院长的AI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讯飞星火的使用技巧对于自己的文献写作可以提供很有效的辅助作用,也让我拓展了对于AI的认识;杨志军老师的文献写作技巧,不论是6W2H法,还是四象限,对撰写论文的思路有清晰的指引;李文钢老师的田野调查方法的详细介绍和技巧方法,对于自己后续的材料收集有实质性的帮助;王武林老师对于中国老年人现状、困境、对策建议等点析有更细化地认识;张领老师的学术文章写作要点的介绍和分析对于自己后续的文献写作有了更具象化地指引。今天的学习收获很充实,相信对于自我在此后的学习中,会是有效且可延展性的自我提升。

司俊霄今天的讲座引人思考,在研究设计和分析框架,选题拟定上有重要的启发。首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AI服务于科研创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其次,如何找寻问题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差异性发问技能。文献综述最好的境界是从别人观点,视角和内容维度呈现到形成自己独特语言组织体系。再次,田野是最能够提供研究素材的地点,需要沉下心,带着思考去发现现实问题。最后是选题一定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将个人研究和国家需要充分结合。

仲光金今天的学术盛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在AIGC的学术写作探讨中,深刻体会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无限可能。关于研究框架的科学设计,学会了用6W2H如何从问题出发,构建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研究体系。这让我明白,学术研究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和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从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田野调查中的问题意识学习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斋里,而应该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问题,去倾听那些被掩盖的声音。养老服务政策实践的分享,让我意识到,作为学者,我们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关注社会的需求,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至于质性研究写作范式规范的学习,则为我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实用的工具,让我在未来的学术写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我深知,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只有遵循规范,我们的研究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审|  

二审|张月娥

三审|廖承红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校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邮编: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