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陈文美 图文报道)
1、专业简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贵州省内率先被教育部批准招生的专业,是贵州财经大学打造的人文社科类重点专业。自2001年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秉承贵州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笃行、鼎新”的理念和“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2008年成为贵州省内唯一的公共管理类本科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同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9年年底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逐渐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西部有影响、涵盖本科、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博士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25年入选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专”建设点专业。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中位居全国28名位次,排名范围处在全国前25%。
2、培养目标
立足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培养定位。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胸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心智、良好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富于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本专业突出具备“公共精神”、注重经管思维、重学术会实践、服务地方的培养特色。在学校办学定位和“儒魂商才”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引领下,专业以服务地方、满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实际需要为导向,逐步凝练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大类培养的前提下,注重宽口径、厚基础、重学术、会实践,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逐渐形成了形成了培养具有“公共精神”、注重学生经济管理思维、强化“学术性、地方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特色。
3、师资力量
目前有专业教师14人,教授职称3人,副高以上职称10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2人,教育部名师1人,省管专家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近五年来,本教研室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级课题6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科技厅等省部级课题近20项,横向课题40余项;在CSSCI等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近10项,出版专著5部。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获贵州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产学研“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实训仿真教学平台建设”1项,获批2门省级“金课”,建成2门慕课,专业教师承担贵州省教育教学改革等各级各类改课题近10项。
表1 2020年至今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省部级科研奖获奖一览表
序号 |
获奖成果 |
获奖人 |
级别 |
获奖时间 |
1 |
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
王武林 |
省部级 |
2020 |
2 |
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促进还是抑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影响研究 |
陈文美 |
省部级 |
2020 |
3 |
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医保筹资与待遇调整关联机制研究 |
袁涛 |
省部级 |
2020 |
4 |
贵州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服务悬浮:主动逻辑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实践困境 |
罗艳 |
省部级 |
2023 |
5 |
贵州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西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
王武林 |
省部级 |
2023 |
6 |
贵州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我国城乡低保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陈文美 |
省部级 |
2023 |
7 |
第十三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状况与后续发展研究 |
王武林 |
省部级 |
2023 |
8 |
第八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西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
王武林 |
省部级 |
2023 |
9 |
贵州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从街居制到社区制的贵州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
罗艳(排名第三) |
省部级 |
2023 |
4、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体验等模块。其中,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双语)、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福利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管理等。在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专业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重点建设教材8部,建设有《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学》2门慕课。
表2 2022-2025 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主编教材一览表
序号 |
教材名称 |
出版时间 |
出版级别 |
出版社 |
主编 |
1 |
智慧养老概论 |
2022年6月 |
国家级 |
科学出版社 |
李根 |
2 |
养老服务管理 |
2024年6月 |
国家级 |
科学出版社 |
曾富生 |
3 |
社会保险学 |
2025年3月 |
国家级 |
科学出版社 |
陈文美 |
4 |
劳动关系学 |
2022年10月 |
国家级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齐艳华 |
5 |
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与风险防范 |
2024年6月 |
国家级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齐艳华 |
6 |
社会保障导引与案例 |
2024年10月 |
国家级 |
科学出版社 |
覃延长 |
7 |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
2023年6月 |
国家级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
陈文美(参编) |
8 |
公共经济学 |
2025年4月 |
国家级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精品教材) |
陈文美(副主编) |
5、办学成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现有210名在校本科学生。2020 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课程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中,指引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该专业认真贯彻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一导到底”的全过程育人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成绩斐然,获奖近2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近10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级近20项,校级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近5年来,学生初次考研升学率保持在20%左右,学生录取院校主要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
6、社会服务
该专业师生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通过承担横向课题、开展专业培训、为人社、医保、民政、乡村振兴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等方式服务社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就业保障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近5年来获得各级各部门横向经费支持500余万元,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及力量,尤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成果丰硕,为科研反哺教学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就业情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拥有较高社会知名度、认可度及美誉度。近5年来,该专业均按照一本招生,录取分数较投档线稳中有升,居全省同类专业前列。与此同时,该专业立足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兼备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就业技能培养,为各级人社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医保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保险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近5年,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其中,本专业始终以“富民兴黔”为己任,超过 80%的毕业生均在省内就业,表现出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毕业生竞争力强、就业满意度高,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一审|涂静美
二审|张月娥
三审|廖承红
-
上一条
-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