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罗艳 报道)
一、课程介绍
建设发展历程
1.教学中设置实践课时:2009年正式开设《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程,2010年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实践课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将实践完全融入课程:2012年起,学院将社会调查列入本科教学计划,不断扩展实践基地。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提交课程实践调查报告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
3.实践成果不断转化:2020年课程更名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并立项为校级网络建设课程;2022年该课程实践创新方式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三等奖,实践成果获得校级“5+1”之实践先锋银奖、“说课”评比二等奖;2022年获得省级金课(社会实践类)。2020年到2023年期间,学生在本课程社会实践调查基础上通过挑战杯、案例分析大赛、实训比赛、论文发表、创新创业和校级课题申报等方式实现成果转化。
二、特色与创新
1.将课程思政落于作品思政
通过实践项目推动学生带着课堂知识走出校园,认识和探索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结合社会热点,增添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内容和实践项目,一直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调查作品关照了诸多社会现实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采取半翻转式课堂教学,学生课前自主完成线上课程学习和任务,课中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巩固重点、反馈难点。
在做中学:采取项目式实践调查,课中围绕章节知识研讨并拟定实践项目,课下分小组进行全员全过程调查方法选择、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开展、调研报告撰写,回到课中通过汇报分享和调查报告呈现实践结果。
3.根据社会需求,将实践上升为实战,创造优秀作品
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指引,结合地方性调查需求,让该课程实践项目成为学生脚踏大地的重要工具,将实践调查成果经过认真辅导和严格要求,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变为可用于推动地方性公共管理实践的调查研究。部分成果成为地方政府、街道、社区的政策参考,部分成果在政协提案、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共政策分析大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奖。
三、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共5人,分别为罗艳、杨婷、高翔、符广兴、齐艳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成长”理念,常年带领学生参与地方性社会实践调查。教学团队围绕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知识点设计案例引入部分,将案例分析作为课程重要内容,完成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网络课程录制。
四、建设成果
经过持续的课程建设,近几年课程评教均达优秀等次,教学团队开展的《实践育人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建设》项目通过2023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验收。
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不仅触摸到了民生所需,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了服务于民的意识,而且能独立设计实践项目,开展实践调查,完成实践总结和实践报告撰写,并利用实践成果参赛获得好成绩,得到媒体关注和报道。2023年12月,《人民日报》对学生参加“寻康杯”全国大学生健康管理情境模拟沙盘大赛获二等奖进行了专版报道;2022年12月,台江县委、县政府来信感谢了团队支持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调研。参加贵州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篇,入选社会保障学会全国优秀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报告3篇,国家级、省级政协提案2篇,校级以上案例大赛获奖5项,学生学术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一审|涂静美
二审|张月娥
三审|廖承红
-
上一条
-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