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蒋馨岚 图文报道)
一、课程介绍
《教育管理学》是贵州财经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二年级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紧密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育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目标,聚焦创新型教育管理人才培养,为学生构建“理论-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体系,是支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课程以陈孝彬、高洪源主编的《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为核心教材,系统研究教育管理现象、问题及发展规律,内容涵盖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教育管理活动普遍规律、教育政策解读、学校管理实践、教育督导机制等,兼具前沿性与应用性。在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课程进一步融合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案例,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局限,助力学生理解教育管理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内容及机制。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达成三维目标:在知识目标上,能准确把握教育管理的核心规律、影响因素及内在关系,明晰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在能力目标上,具备教育管理专业分析与实践解决能力,形成批判思维、科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善教学、懂管理、能科研”的培养要求;在思政目标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我国教育管理精神实质,厚植教育情怀,强化立德树人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塑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理想。近年来,课程依托精细化教学组织与个性化指导,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成效显著提升,连续多年学生评教排名位于全校前15%。
二、特色与创新
《教育管理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紧扣“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改革要求,形成四大鲜明特色与创新点,推动教学质量持续升级:
(一)构建“三位一体四元融合”课程改革新模式
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教师知行思-学生知行思-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四元融合”体系,通过“知行思三线合一”实现师生双向螺旋建构。教师以自身教学实践(行)、理论研究(知)、反思优化(思)为引领,带动学生在知识学习(知)、实践应用(行)、批判思考(思)中深化认知,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精准对接创新型教育管理人才的核心素养需求。

(二)形成“案例驱动+协作探究”课堂教学新范式
针对传统教学“讲授为主、互动不足”的问题,课程大量引入教育管理真实案例(如学校治理实践、教育政策落地案例等),通过案例讨论、分组剖析,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同步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围绕教育管理实践课题开展调研、辩论、方案设计,在协作中提升学生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多维互动”。
(三)建立“过程导向+多元参与”教学评价新方式
打破“终结性考试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平时考核(30%)+能力考核(30%)+知识考核(40%)”的综合评价体系:平时考核关注学习态度与过程参与(如课堂互动、线上学习、作业完成度);能力考核聚焦实践成果(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小组展示);知识考核采用开卷形式,侧重理论应用与批判分析能力,而非机械记忆。同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学习清单”,自我复盘学习付出与成效,结合“师评+生评+自评”的多元评价主体,全面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有效激发学习主动性。
(四)实现“多维度渗透+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新融合
依托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各环节:在理论教学中解读我国教育管理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乡村教育振兴等现实议题,激发振兴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在案例分析中挖掘教育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故事,塑造“身正为范”的职业理想,真正实现“小课堂承载大思政”,让教育情怀与使命担当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团队
《教育管理学》课程团队以“高学历、高能力、重教研”为特色,成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核心成员共3人(总人数符合5人以内要求),课程负责人为蒋馨岚教授,团队整体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是课程高质量建设的核心支撑。
(一)课程负责人:

蒋馨岚,1972年11月生,贵州财经大学三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贵州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全国院校战略规划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贵州省教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公共治理、教师教育。在《管理世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出版专著5部;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2018年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二等奖1项,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3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3项,获得2024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长期深耕教育管理领域教学与研究。
(二)核心团队成员
赵利堂:1977年9月生,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设计”环节,聚焦教学方法创新与课堂组织优化,助力课程从“传统讲授”向“互动探究”转型,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提供实践支撑。
姜臻:1990年7月生,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承担“课堂教学”任务,擅长将教育管理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教学风格生动务实,深受学生认可。
(三)团队整体实力
团队成员均为教育学相关专业博士,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近5年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6篇,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形成“教学-科研-改革”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课程持续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四、建设成果
历经12年探索与迭代,《教育管理学》课程在改革、资源、教学、成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为支撑教育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标杆课程:
(一)课程改革:从“线下优化”到“混合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课程团队自2014年启动教学改革,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014—2017年为“创新起步阶段”,首次参与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范式改革并获“良好”等次,学生评教位居全校前15%;2018—2019年为“持续改革阶段”,推动教学与教研深度融合,2018年依托课程立项省级教改项目,2019年成功获批贵州财经大学校级金课;2020年为“深化创新阶段”,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学习通”平台,开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2021年至今为“应用推广阶段”,形成成熟的“一体多维,二元融合”课程创新范式,建成《教育管理学》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并在超星平台稳定运行,实现教学模式的系统化升级。

(二)资源建设:构建“立体化、实践型”教学资源体系
课程已建成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覆盖“理论-实践-线上”全场景:
基础资源:完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的标准化建设,内容贴合新时代教育管理改革需求,定期更新以避免滞后;
实践资源:建有1个校内实习基地、6个校外实习基地(对接中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1个虚拟仿真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满足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需求;
特色资源:编写《现代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教材一部,积累学生优秀实践作品,在在线课程中嵌入视频、互动式习题,打破传统静态教材局限,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三)教学实施:实现“理论+实践+思政”三维融合
课程采用“24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理论教学以课堂授课为基础,融入案例教学、分组讨论、专题辩论等方式,增强学生主体性;实践教学依托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结合虚拟仿真实训(机房开展),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解决真实教育管理问题。同时,通过“知(知识)、行(实践)、思(思政)”三线融合,将教育管理伦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改革成效: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双提升
课程改革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内容滞后、组织形式单一、评价方式单向”四大痛点:学生线上学习积极性与线下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学习达成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课程作为教育学省级一流专业的核心支撑,其建设经验为同类课程提供参考;团队教研成果(如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改项目)进一步反哺课程优化,形成“改革-成果-再改革”的闭环,为培养“善教学、懂管理、能科研”的创新型教育管理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审|涂静美
二审|张月娥
三审|廖承红
- 
            上一条
 -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