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与数字化治理(2023)交流会在贵阳举行
2023年05月28日 17:09

本网讯:(李根 报道|摄影 符广兴)2023年5月28日,由贵州财经大学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共同承办的“社会救助与数字化治理(2023)交流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108AD9

会议现场

在开幕式上,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刘雷教授致欢迎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民政部、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主持。

1298B9

何文炯主持开幕式

BEC0F

刘雷致欢迎词

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刘雷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贵州财经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与会者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

E8938

郑功成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要做到四个需要。一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社会救助的认识高度。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速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进一步巩固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兜底性保障地位,加快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并让这一制度与时俱进地跟上共同富裕的国家发展步伐,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任务。二是需要全面升华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发展理念。它至少包括: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让低收入人口通过社会救助更加合理地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让救助水平从维持“雪中送炭”转向确保“水涨船高”,这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客观标志;让社会救助从单纯考虑款物接济走向物质援助、服务保障与精神慰藉相结合,这是提升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效能的合理取向;让社会救助从单向申请考核转向申请考核与主动发现双管齐下,是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保障功能的必由之路。三是需要加快实现社会救助治理数字化转型。无论是标准设定、运行规程、业务经办、信息共享、部门协同,还是待遇给付、效果考评、动态监测等等,无一不与数字化紧密相关。因此,尽快改变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滞后的局面,已经是优化救助制度并实现功能提升的紧迫任务。四是需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作为具有基础性、兜底性保障地位的社会救助制度,关系到低收入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体现的是政府的责任,但迄今仍由一部临时性法规与大量政策性文件为依据,既不能明确赋权明责,也不能提供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这种局面亟待改变。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将社会救助立法列为优先项目,期望通过社会救助立法来促使这一制度早日具有完备的法律规制,并以立法引领制度实践,实现制度飞跃。

86EA4

李卫东致辞

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在致辞中提到,2012年民政部开始在全国的建立核对信息平台,目前已形成全国一张网,2014年低保信息系统正式验收并在地方投入使用,2021年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这些平台共同的构成了中国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从政府管理来看,各个信息平台都提供了统计、检测和评估的功能;从效益上看,社会救助信息化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过去十年的成绩,以下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时代的推动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二是专家和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多年来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密切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后,我国社会救助信息化的任务更加艰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社会救助信息化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抄,只能不断进行创新,因此这更是要加强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合作。

开幕式后,举行了第二阶段主旨演讲。第二阶段主旨演讲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主持,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李春根担任点评人。

9167B

林闽钢主持第二阶段主旨演讲

B7641

李春根点评

EB1FF

关信平演讲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作了题为“数字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的演讲。他指出,数字时代我国社会救助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一是失业人员增多而给社会救助带来更大压力;二是就业非正规化加大带来社会保险困难,进而给社会救助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经济波动和社会风险对社会救助的密集救助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四是贫困者和贫困问题复杂化对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他认为,数字时代给我国社会救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一是经济发展给社会救助提供更加雄厚的财力基础;二是数字技术为社会救助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最后,他提出数字时代我国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要点:一是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二是扩大社会救助对象范围;三是优化救助对象识别发现机制;四是扩大社会救助服务内容;五是优化社会救助服务递送方式;六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七是积极推动社会救助领域的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是预防网络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

7034B

杨立雄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作了题为“贫困的数字治理与数字治理的贫困”的演讲。他指出,数字治理对传统社会救助的创新体现在:一是理论创新:从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二是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三是手段创新:从“人员跑断脚”到“数据多跑路”。数字治理实现的功能包括线上信息采集与核对、线上办公业务闭环以及线上申请与查询。然而,数字治理在系统和功能方面仍有待改进,且存在贫困的复杂性超出多数人的想象、数字治理难以处理人的特殊需求等诸多局限。他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平衡技术与人文:一是在实现全程指尖办的同时,也要保留传统的工作方式;二是在减轻管理者责任的同时,要强化其人文关怀;三是在强调精准救助的同时,还要给保留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

D2561

左停演讲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作了题为“农村防返贫监测体系同低收入人口监测体系的衔接并轨与数字化治理”的演讲。他指出,当前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的运行机制不尽一致,各自特色、面临的挑战、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不尽一致。两个机制在基本概念、标准确定、人群特征、政策选项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既有交集、又有差异。他认为,两个机制衔接并轨及数字化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兼容、开放与拓展;二是功能的多样性;三是客观、公正、及时、效率、成本与安全;四是居民使用的可及与便捷。最后,他提出两个机制衔接并轨及数字化治理重点任务:一是技术层面基本概念的规范统一;二是政策层面的低收入标准的制定;三是救助帮扶措施手段的设计和实施;四是治理层面(多主体功能与结构)设计;五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

4EC521

钟仁耀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作了题为“数字化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地方实践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演讲。他认为,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精准性尚欠缺、社会救助高效性不够、便捷性不强等痛点和难点,而智慧社会救助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实现救助的及时性;二是实现救助的精准性;三是实现救助的全面性;四是实现救助需求的满足性;五是克服工作人员数量的不足;六是克服工作人员素质的低下;七是规避被救助人员的道德风险。他指出,从报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的总体占比来看,2022年与2021年相比,智慧救助项目全国总体上报数量有所减少,占比有所下降;从项目内容变化可以看出,智慧社会救助从初端向纵深方向发展。最后,他提出智慧社会救助质量的改进策略:一是健全智慧社会救助网络;二是实现社会救助的及时性;三是做到社会救助的精准性;四是实现社会救助的便捷性。

AD603

张琳演讲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处处长张琳作了题为“数字化治理推动社会救助精准、高效、温暖、智慧”的演讲。她以国内高校对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学生进行教育资助常见的两种方案为例,指出实现社会救助精准、高效、温暖、智慧的基本条件包括:一是政策规则合理;二是技术手段可及;三是尊重个体感受;四是减少主观干预。她认为,当前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法律效力、法律依据、法律授权等法律问题不明晰,数据安全有隐患;二是政策制度调整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效率和效果;三是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壁垒依然存在,数据交换过程需要大量人工介入;四是人性化程度依然不高,很多情况下需要人适应机器;五是智能化程度依然很低,事务性工作占用了主要精力。最后,她对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进行展望:一是大语言模型彻底消除人机沟通障碍;二是通用人工智能代替大部分事务性工作;三是数字货币实现经济状况精准核算;四是监测预警和对象认定后台自动完成;五是救助帮扶需求能够及时有效满足。

当天下午,举行了第三阶段主题研讨,围绕“大数据在社会救助中的应用研究”“社会救助改革与数字化治理研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与数字化应用”“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与行政体制改革”四个主题,18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E4D93

主题研讨一现场

主题研讨一聚焦“大数据在社会救助中的应用研究”,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社会政策专员史威林担任主持。浙江省平湖市民政局局长程佳俊以“精平扶——困难群体精准画像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为例,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困难群体精准画像的平湖实践”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进行了点评;北明软件有限公司、民政事业部副总经理徐勤考以“东营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为例,作了题为“关于社会救助统筹与预警分析的创新”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进行了点评;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徐军以“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项目为例,作了题为“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救助领域‘政策找人’”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进行了点评。

E2BF1

主题研讨二现场

主题研讨二聚焦“社会救助改革与数字化治理研究”,由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曾富生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担任点评人。云南大学教授李静作了题为“可行能力视角下老年人信息贫困治理的模型建构与路径设计--以N市为例”的发言;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忠兴作了题为“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的理论解析与路径优化”的发言;成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张巧玲作了题为“数字化治理带给社会救助的思考和启发”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的误区与出路”的发言;广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李鑫作了题为“打造穗救易2.0版,构建广州特色智慧救助体系”的发言。

9BAEC

主题研讨三现场

主题研讨三聚焦“社会救助改革与数字化治理研究”,由贵州财经大学教授王武林担任主持,云南大学教授李静担任点评人。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作了题为“低保标准的提高导致低保对象减少劳动供给了吗?--基于H省2019-2020年低保对象微观数据的分析”的发言;新疆农业大学教授王华丽作了题为“数字化治理赋能社会救助-一基于AHP-FCE模型的残疾人就业支持能力评价及路径研究”的发言;湖北省通城县民政局局长吴林森作了题为“大数据背景下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的现实困境及治理路径探索”的发言;海南大学副教授王强作了题为“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赋能与限制--基于农村低保数字化认定的案例分析”的发言;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陈文美作了题为“低收入群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发言。

84E29

主题研讨四现场

主题研讨四聚焦“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与行政体制改革”,由贵州财经大学教授王见敏担任主持,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卫松担任点评人。贵州大学教授高圆圆作了题为“数字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救助制度探讨”的发言;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朱楠作了题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如何影响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来自中国四省实地调查的实证分析”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研究”的发言;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高翔作了题为“数字赋能残障儿童社区融入探究”的发言;中共内江市委党校讲师吉木拉衣作了题为“社交媒体赋能积极老龄化--以微信为例”的发言。

79165

研究生论坛一现场

主题研讨结束后,举行了第四阶段研究生论坛,9位研究生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生论坛一由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文钢主持,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罗桥担任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曦言作了题为“问责制与低保的数字治理--基于H省和Q市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的实证分析”的发言;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黄俊莹作了题为“新时代背景下贵州乡镇社工站建设模式与数字化发展路径探讨”的发言;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蒋子恒作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救助:缘起、风险及治理”的发言;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欧谷作了题为“从数字到智慧:自然灾害中社会救助方式演变与转型”的发言。

B8B9F

研究生论坛二现场

研究生论坛二由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根主持,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陈文美担任点评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娟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的发言;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峰源作了题为“数据治理视角下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技术策略”的发言;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雨菲作了题为“大数据信息核对系统的低保瞄准效果及其局限研究--基于J省微观数据的考察”的发言;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锴作了题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残疾人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的探讨”的发言;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赵羽作了题为“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收入调查(CHFS)2017和2019”的实证分析”的发言。

D1A9E

会议合照

一审|宋单琳

二审|杜吉松

三审|廖承红

  • 上一条
  • 下一条
  • 打印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校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邮编:550025